譜出文化新曲 - 陸蔡錦裳
自然教育新一葉 - 劉永佳
我手寫我心 - 唐睿 鄭政恆



譜出文化新曲
陸蔡錦裳


  陸蔡錦裳女士:「粵劇的主題多是環繞仁、義、忠、孝,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義,對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都起了正面的作用,實在值得保存。」

二零零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十年,社會泛起「集體回憶」熱潮,由保衛天星及皇后碼頭以至反對拆卸灣仔街市等,大家都希望透過歷史建築物留住回憶,保育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除了建築物,我們的回憶裡可還有其他?建築物不能言語,或許文化傳承更能為屬於香港的本土文化留下印記。


教育改變生命

陸蔡錦裳女士是柏立基教育學院(鶴園街)二年制課程的首屆畢業生,主修美術和數學。畢業後,陸太於荃灣海壩街官立小學任教。她認為教師最大的挑戰就是了解學生的性格,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去教導他們。她回憶起有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常缺課,經了解後,發現他早喪雙親,由外婆撫養,同時又受到黑社會騷擾。這名學生的本性不壞,只是家庭環境影響學習。陸太邀請他擔任行長一職,方法果然有效,該名學生責任當前,不得不以身作則,從此成績漸有改進,後來更被委任為班長。陸太笑說:「有一次我駕車停在交通警崗旁,指揮交通的警員大叫『蔡老師』,再說出自己的名字,原來他就是那位班長。見到學生能走回正路,建樹社會就是教師最大的喜悅。」


情牽廣東粵劇

提到本土文化,在眾多的表演藝術中,陸太鍾情於廣東粵劇。陸太自小家住紅磡區,祖父是街坊會主席,每逢觀音誕必有粵劇表演,就會預留前排第一行座位給她的家人。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只有少數娛樂選擇,聽收音機和欣賞粵劇是大多數人的喜好。對於陸太來說,每逢有神功戲表演,興奮的心情就隨著鑼鼓聲一同躍動。陸太的母親猶愛唐滌生的戲寶,經常帶她到利舞台欣賞粵劇。陸太回想起笑說:「其實我聽不懂的,只覺得每一位演員的演出都很認真。」長大後,陸太十分欣賞粵劇表演,最愛的劇目也是唐滌生的戲寶。

一九九零年,陸太決定習唱。「粵曲十分重視法口和曲詞的清晰,要更改多年不太正確的發聲習慣並不是想像中簡單,我也曾經想過放棄,幸得丈夫陸宏隆醫生鼓勵,要為兒女建立不易言棄的良好榜樣,並挑戰自己。我終於堅持下去,直到今天。」現在陸太每星期上一次大課;請老師為她私人教授兩小時;每週與樂師操曲兩小時,堪稱好學不倦。
 

1996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陸太(右)有幸與芳艷芬女士參加香港電台製作的粵劇影碟錄影。


全力支持兒童及少年粵劇發展

近年來,年青人對欣賞粵劇的興趣不大,更何況學戲。過去十年,政府也關注粵劇的推廣,可是年輕一輩還未太接受。陸太不忍見到中國傳統藝術逐漸式微,遂將對粵劇的個人興趣轉化為向年青人推廣粵劇的動力。陸太認為若要學生對課堂有興趣,必須要引起其學習動機。她先從培養小學生對粵劇產生興趣入手。於是聯絡了「聲輝兒童/少年粵劇團」,邀請他們於二零零八年二月二日於教院演出兩場。陸太更慷慨地捐出五萬元贊助費用,希望讓更多小學生及教院師生前來欣賞表演,藉此啟發他們對粵劇的興趣,弘揚中國文化。詳情請瀏覽:http://www.ied.edu.hk/carnival/opera.html

粵劇又稱大戲或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int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回首頁



自然教育新一葉
劉永佳


  一葉:「若要小朋友懂得珍惜用紙,我們會帶小朋友走進森林,細聽樹木心臟跳動的聲音,讓他們感受到樹木的生命,跟樹木做朋友。小朋友和大自然的關係就從認知進入情意層面。」

全球暖化是不容忽視 的事實,世界各地已響起警號,急忙揭示「絕望真相」,就連香港政府也高呼「為藍天打氣!」到底我們應該怎樣與地球相處呢?全港首間以「自然簡樸」、「學生自主」及「人本」為理念的鄉師自然學校,於二零零七年九月成立。原來鄉師自然學校與教院甚有淵源,其位於屯門的校址是鄉村師範學校的舊址,校長劉永佳先生是羅富國師範學院的校友。


自小懷抱自然

每一位自然學校的成員都有一個與大自然有關的別名,劉永佳校長最愛別人稱他為「一葉」。小時候,一葉從國內移居香港,居住於徙置區。由於父母都忙於為口奔馳,對孩子的管束較少,他課餘就到徙置區附近的山邊玩耍。中學時代,一葉經常參加暑期林務工作營,十分享受在郊野公園種樹和施肥。除了親身接觸大自然,一葉也受到老、莊哲學思想和詩人陶淵明的影響,體會天地遼闊的豁達。而周兆祥博士是他最尊敬的綠色生活先鋒,更是自然學校基金會管理委員之一。


自然教育

一九九三年,一葉於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他於元朗錦田通德學校任教,在這所鄉村學校,學生、老師和大自然都很接近。他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自然協會」,為本地學生及家長提供自然教育活動。一葉認為香港人經濟掛帥,忽視心靈滿足,九七至現今已經歷過很多風浪,社會所付上的代價不少!他希望從基本生活出發,藉著教育改變學生和家長的價值觀,不要盲目和過度急速發展。
 


致力培育未來領袖

經過十四年的努力,一葉的夢想終於達成。自然學校於二零零七年九月成立,共十九名學生修讀一至四年級的課程,期望下學期招收到三十名學生。談到對學生的期望,一葉充滿信心地回答說:「我希望他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擁有『感通能力』,即是懂溝通、觀察力強、敢於表達,接納程度高,在不同文化和環境下與身邊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不斷感恩和回饋社會,成為社會未來的領袖」。

鄉師自然學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大量接觸自然環境的機會和擴闊生活空間。學生可在「生活法庭」寫狀紙申訴不滿,而「生活會議」就是同學間一起訂立規則和公約的平台,事情不是由成年人全權操縱。學校也不時舉辦跨學科的戶外活動,例如在為期兩週的「金秋拾趣行」專題活動已包含生活自理、戶外烹飪、攀山技巧及環保實踐。


自然教育分為三個層面,包括對自然的認知、心智技能和情意。認知是指腦袋上對自然環境的知識,心智技能就如遠足或潛水的技巧,情意自然就是培養人類心靈和自然的關係。鄉師自然學校致力擴闊學生的心靈世界,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繼而實踐整全的綠色生活。

倘若你希望對鄉師自然學校認識更多或支持學校的發展,請登入www.gaiaschool.org或致電2650 0588。


回首頁



我手寫我心
唐睿 鄭政恆



Tong   唐睿:「寫作路上影響我最深的當然是王良和老師,而和王老師的師生關係,亦應該是我寫作路上找到的最重大收獲。」

社會競爭激烈,機會只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教院校友唐睿和鄭政恆分別是二零零三及零四年小學及中學教育榮譽學士課程的畢業生,多年來,他們在閱讀和寫作下了不少苦功,文學基礎?實。二零零七年,他們參加了「新地開心閱讀計劃」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把握了黃金機會,出版第一本個人創作集。


感謝教院老師知遇之恩

唐睿鄭政恆同是教院「薪傳文社」的學員,這裡正是孕育著兩位文壇新秀的搖籃。唐睿憶述他加入文社的過程:「二零零年的一個傍晚,我走進了王良和老師的辦公室,冒昧向他請教;然後我們和其他幾位同學,一起開始了文社的不定期的聚會。王老師引導我們寫作,啟發我們怎樣欣賞作品,帶我們參加坊間及其他文學團體的朗誦會,將我們引介給一些作家前輩,替我們將稿件投給文學作品發表,鼓勵我們參加文學比賽,帶我們去做文學散步等,這一切都是老師額外抽空,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來為我們做的,亦成為我創作路上最重要的養份。我現居於法國,儘管有地域上的距離,儘管有時差,只要我一接觸到一些新的事物,文學作品,都會第一時間致電給老師跟他討論。文社的幾位核心成員:謝錦華、梁玨琛、陳淑美、張慧玲在我的文學路上也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影響。」


創作旅程

鄭政恆將自己在創作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是王良和老師將他的閱讀興趣轉化為創作。他先了解現代中、港、台三地的文學作品,嘗試創作後,將作品交給王老師。「薪傳文社」將擁有不同創作興趣的同學聚習在一起,同輩的分享和討論擦出了火花。王老師不時會邀請文壇創作人與大家分享。二零零二年,他開始在《詩潮》發表小說、散文及評論等作品。此後,他參加各類型的公開比賽,並獲得不少獎項,包括「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優秀獎」等。




  鄭政恆:「創作初期,我以生活和情感出發,現在希望能以最精煉的語句表達內心感受。」

鄭政恆(左)於第三屆大學文學獎新詩組奪得冠軍,並與著名學者劉以鬯合照。

創新勇氣 放眼世界

對比上一代,唐睿認為他們只要憑藉拼勁,就有可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大的發展,開創一個更新的面貌。他認同這一代的選擇是較多,但是社會的規則和對年青人的框架亦相對較多,為了保障,大多數人都選擇安守本份去尋求穩定,少了一份拼勁和熱情去選擇和創新,然而當社會長時間喪失活力,可能會出現衰退的情況。鄭政恆認為現代資訊爆炸,年青人的接觸面廣闊,選擇也很多,各人會按自己的喜好而作出選擇,是一個個性化年代。香港太過商業化,社會對本土文化的重視不足,他十分欣賞日本人發展高科技的同時,仍能保存傳統的建築和文化。

敢闖敢創是兩位年青校友的特質,他們都希望趁年青擴闊視野。唐睿在二零零三年畢業後,就前往巴黎新索邦大學(L’Universit de la Sorbonne Nouvelle)修讀法國文學學士及碩士課程至今。至於鄭政恆,現於嶺南大學人民學科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經常接觸到兩岸三地的文學創作人。工餘時間,他與朋友一起辦雜誌,繼續在創作路上向前進。



《記憶前書》收錄了鄭政恆二零零五年至今五年來大部分的詩作及攝影作品。藉著文字、影像的對話,讓讀者有更大的聯想空間。

http://www.shkpbookclub.com/zh-hk/young/work/work_matt.htm
《Footnotes》講述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一個住在徙置區的新移民小學生的所見所聞。唐睿通過小孩的目光,重新為一些曾經在我們城市出現,但又逐漸消逝的角色賦與另一次的生命。

http://www.shkpbookclub.com/zh-hk/young/work/work_footnote.htm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