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蹟
童年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城內。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來到東北學習,先在鐵嶺銀崗書院,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少年
1917年赴日本學習至1919年。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特從日本趕回天津。
青年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
中年
1931年底,周恩來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國務院總理。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
1949年-1958年間周恩來還兼任外交部長,參與制定和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韓戰時期,他領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停戰談判工作。1953年12月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了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晚年
1966-1976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周恩來儘力利用各種渠道從不同的方面去減少動亂帶來的影響,被江青等人稱為「滅火隊長」。周恩來支持了毛澤東對劉少奇的迫害,但也在毛澤東的默許下,保護了部分受衝擊的黨內外著名人士。文革末期,周恩來重新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對於復出後的鄧小平給予大力的支持。
1972年2月,周恩來同來訪的美國總統尼克鬆會談,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9月,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會談,簽署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患病以後,一直堅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