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原字豫山, 後改豫才。浙江紹 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 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 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 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 國民精神。 1905—1907年間參加革命党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 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 《域外小說集》, 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但在他13歲那年, 他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後來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 家境便迅速地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裡的長子, 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 擔。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體驗到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魯迅 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 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的,話語裡包含 著親切,眼光裡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也跟隨變了,話 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面對別人態度的變化,在魯 迅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像,對他心靈的打擊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 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 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 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 見世人的真面目。”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在他 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間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 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他們經常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 他們家的地裡“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歧視和仇視,只有相互關心、 相互友愛和相互幫助。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 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描寫著。
魯迅是一個知欲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堂求學期間,他的學習 成績一向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 在東京補習日語,後來入讀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 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日本 是通過西方的醫學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也想通過醫學啟發中 國人。但是,這種夢想沒維持多久,就被殘酷的現實粉碎了。當時的日 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強大起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也同時發展著。在日本, 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常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 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日本 人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 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 本軍隊捉住殺頭,另外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 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 改變中華民族在強國林立的現代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 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 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的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 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 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 魯迅把自己的人生體驗跟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起來,奠定了他以後作為一個文學 家、思想家的基本基礎。在當時,他與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小說集》, 他個人單獨發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論 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並熱情地呼喚“ 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士”。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 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