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暖人心──吳仰明校友

教育,經歷時代巨輪的洗禮,轉變之快令人咋舌。社會環境的轉變、經濟形勢的交替,同樣影響整體教育的面貌。教與學雙方的人物、角色、定位,每分每秒都在演變。吳仰明校長認為,教學熱誠當然是支撐教師的重要元素,而更進一步的是——教學相長。

吳仰明校長,七十年代末投身教育事業,由處理特殊情緒問題學生開始,進而成為主流學校的校長,憑藉的是一腔教學熱誠。「投身教育事業與打一份工有很大的分別,對教學的熱誠、對學生的責任感非常重要!」吳仰明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家境清貧,「有書讀」已經非常難得,因此萬分珍惜讀書機會。可惜中學畢業成績未如理想,僅靠優異運動成績,入讀香港教育學院前身的栢立基師範學院,並靠兼職及助學金,克勤克儉完成兩年全日制教育文憑課程。

不平凡的教學生涯

吳仰明第一份教職,注定了他不平凡的教學生涯。「我主修體育、數學及中文,在當年要找一份教職並不容易,最後終也獲一學校聘請。」他任教的學校專門接收情緒有問題的學生,他們部份是孤兒,又或來自破碎家庭,部份甚至有犯罪案底,又或身帶感化令。對於初出茅蘆的小伙子,這份教職的挑戰性相當大。「學生身份背景複雜,年紀亦較普通學童大,教師有時甚至會被學生恐嚇、威脅!」但吳仰明有的是對教學的熱誠,即使面對威嚇,對犯錯學生照樣厲聲斥責,承受非一般的壓力。不過吳仰明慢慢發現,這些問題學生縱使即時反抗性很強,但只要讓他們明白老師的斥責出自真誠關心,他們也都明白事理,部份至今更成為吳仰明的好朋友。有過如此經歷,吳仰明深深明白教育的意義,更精進砥礪,及後更取得令教育界「令人羨慕」的「帶薪進修」,在伯明翰大學深造,於1989年取得教育(特殊)學位。返港後更於十年內憑著毅力修畢教育及心理學相關的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對求職教師之要求

吳仰明返港後繼續任教於負笈英國前的學校,及後分別擔任則仁中心學校、仁濟醫院第五中學及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的校長。他表示,由教導特殊學生,到管理主流學校在工作上分別並不大,在教學上只要抱持教學的熱誠,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也各有優劣。相反是擔任校長,管理過百教師逾千學生的表現,責任更是重大。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對選擇教師會更為嚴格;有教學熱誠、知識已是必要條件,更重要的是責任心及待人接物的技巧。吳仰明打趣說,由應徵者踏入校門一刻,負責招聘的教職員已經開始觀察其一舉一動,務必令每位加入學校的都是教育界的精英。加入教育界行列的新人,要抱持教學相長的信念,吳仰明舉例說:「新入職教師的科目成績,有機會較他教導的資優學生為差,老師必定要衝破這個關口,教育是教學相長,教師主要是帶動學生學習,教師亦可受學生帶動而有所得益。」

教育界與時並進

談到教學環境的轉變,吳仰明坦言現今社會輿論的批評,對教育工作者頗為不公平:「已往社會環境比較簡單,工種選擇亦不多,教育工作者也算是社會精英分子;現今經濟蓬勃,學生出路多,教職未必是精英份子的首選。」而且教學要求亦愈來愈高,過往注重課本內容,教師備課主力在課程內容;現在課堂上,PowerPoint、視像媒體等教學工具,加上更多外展及課外活動,令教師的教學模式較已往更全面、更生動,同時備課時間亦會相應增加。吳仰明指出,本港中英數教育水平在世界排名前列位置,並不如外間所說教育水平低落。只要細心觀察,香港的師生質素較十年前有明顯進步,由專才逐步演變成全才,這是教育界與時並進的實證。

吳仰明最後寄語想加入教職行列的年輕人,必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否則很難應付教師的重擔;而教育文憑或教育學士畢業生,不妨先考慮做教學助理或合約教師,取得一定經驗,對應徵全職教師有一定幫助。

吳仰明校長小檔案:
1978年 栢立基師範學院取得教育文憑
1994年 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擔任校長
1996年 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360萬元 營建融洽有序學習環境
1997年 仁濟醫院第五中學擔任校長
2001年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擔任校長 (創校校長)
2006年 羅氏慈善基金執行委員會擔任秘書
2007年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政策及行政學系之榮譽顧問
2015年 榮休

顧問及義務工作:
天越創思國際幼稚園校董
羅氏慈善基金執委會秘書長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校董
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校董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校董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榮譽專業顧問

學歷:教育哲學博士、教育碩士、心理學學士、教育哲學學士、行政學研究院文憑、教師證書

* 香港教育學院(教院)於2016年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