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院長中學初時就讀於嶺南,後來考入了當時在鐵崗的聖保羅男校,即後來搬到般含道港大對面的那一間。聖保羅於1851年正式成立;最初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郭在聖保羅讀書時有位教理科的老師叫麥啟洪。有一天麥老師對他說:「煒民,你寫一篇英文給我看。」郭寫完後麥老師說:「不行,你的英文還不行。」郭於是找位英文先生用功補習英文,之後再寫篇英文給麥老師看,這次他說:「行,你一定會考到。」
郭院長考港大入學試時果然成績斐然。那時的制度與現在的不同,那時分為 A、B、C、D、E五個組別,郭取得組別A的資格,即是各科,甚至醫科也可以修讀。因為高級數學科取得優等成績 (即Distinction級),他本想讀數學,但是他的父親認為:「不要讀數學了,讀數學出來也只是教書,教書賺不到錢。」郭於是選讀了土木工程。他憶述︰「我1938考入香港大學,本應該1942畢業的,日軍在1941年12月入侵香港,那我讀到第四年就打仗了,第四年讀不完港大就給了我們學位,我拿的是戰時學位 (war-time degree)。」
「之後,我走到內地,拿著行李箱四處遊,都不知到那裡好,誰不知當時土木工程非常需要人才,而港大畢業生在內地是很吃香的,很容易就找到一份工作,不過就要去到廣西和貴州邊界一處很偏僻的叫長安鎮的地方建廠,那裡甚麼車都沒有,連單車也沒有,店鋪也不多見,三日一次墟,買東西也要去趁墟,是很落後的地方。後來我走難到昆明,和平後就回到上海,先父是在上海做地產的,我家根基在上海。解放軍到上海以後,地產行業都沒有了,那我就再到香港來,因我的學位是在香港取得的,找工作也不難。」
後來郭院長碰到以前的一位老師,建議他投身教育行業:「我聽他的話進了教育司署。初時因為我在大學不是修教育的,教署要降低我的職級,我說沒有所謂,最初我就在灣仔書院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