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專訪──為教育理念而打拼•張致靖校友
張致靖校友在幼稚園讀書時遇上疼愛她的好老師,小一作文的志願便是要當上「老師」,結果如願以償。
與教院之不解緣 張校友中學畢業後,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香港教育學院(教院)及香港浸會大學的相關課程之中挑選,旁人都對她棄大學而選擇教院的決定而感到奇怪。但對她來說,首選必定是教院,道理簡單不過:她從唸的第一個幼教師訓課程開始,已經十分喜愛教院,課程除了灌輸教育理論外,導師還緊密跟進學生的實習情況,給予全面的照顧並提供專業意見,因此讓張校友不論在教學知識上,或跟實習學校在協商有關教學理念或方法等,都獲益良多。此外,教院導師們平易近人,亦愛護學生,甚至願意犧牲私人時間與學生交流(如:提供學習建議、情緒輔導),彼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致靖選擇入讀教院後,自此結下了不解緣,八年間修讀了四個課程:合格幼稚園教師訓練課程、幼兒教育證書課程、幼兒教育學士學位課程及現在修讀中的教育輔導文學碩士課程。她對幼兒教育的不離不棄,對專業知識的追尋,對自身價值的不斷提升,從中可見一斑。
從幼教到教育輔導 當年張校友源自一份使命感,亦因為本身喜歡小孩並自覺能幫助他們,因此選擇了幼師之路,追求心中所想,成就了一份理想的職業;至今,她仍緊抱當初的信念,努力實踐最初志願和夢想。一般人認為當幼師很容易,幼兒容易教,而且假期長,待遇優厚。除非你能夠在堅持優質幼兒教育理想的學校工作,否則在本地學校激烈競爭的大前提下,同時在被部份較著重學術表現的家長之緊迫催促下,本應以發展群體生活、學習紀律和培養操行為主的幼兒教育機構,現卻演變成為不斷加強功課難度的預演小一學校。有良心的幼師不甘成為追趕課程的教學機器,唯有哄著孩子們要合作、趕快完成堂課以便空出餘暇一同遊戲輕鬆一番。幼師除了需要預備教案、佈置課室及一年撰寫八份兒童學習歷程檔案以滿足家長的期望,還需於下班後繼續進修,張校友也慨嘆身邊已婚有孩子的同事甚至連自己的孩子都無暇好好照顧。
任教的幼兒學校取錄了社會福利署轉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幼兒,到底在實際師生比例1: 15下,如何兼顧這些幼兒的需要呢?曾在教院副修特殊教育的張校友,指一般特殊老師需為每位特殊幼兒設計個別化教育計劃,為幼兒的語言、社交與情緒、認知、大肌肉、小肌肉及自理等各方面訓練與評核,當中的耐性是不可少的。此外,老師每天要有反省的心:有沒有為小孩所做的事情打氣?今天對幼兒是否太心急了?說話是否不夠體貼,甚至傷害了他們的脆弱心靈?同時,老師也要用心觀察學生的成長,與家長保持良好溝通,在繁忙的工作以外多花時間幫助家長認識及理解小孩的需要;有需要時,更會協助安排相關服務的轉介,以減輕家長的憂慮。
與家長接觸多了,從中發現小孩的學習表現、情緒及行為,都受到家庭、成長背景及親子關係等影響。另一方面,張校友亦曾因家人離世令情緒受困,在接觸輔導服務後,發覺對她的情緒控制及紓緩方面起了正面的作用,這促使她進修有關教育輔導方面的知識,以便進一步了解家長及幼兒在情緒上的需要,這對她在教學、照顧學生,以及在家長支援方面有很大幫助。
義務的輔導工作 另外,致靖參加了由香港公益金撥款資助的【一片天 - 自閉症人士出路計劃 (2014-2017)】特殊小組的義務工作,這是專為十五至三十歲的高功能自閉症青年而設的先導計劃,透過生涯規劃服務、綜合職業訓練課程、工作體驗及就業支援服務,協助他們規劃自己的人生出路,提升生活及工作適應技能,讓其易於融入社會就業。她負責安排青年人活動,服務對象的年紀和背景都各有不同,讓她能充分實踐教育輔導的知識與技能。
教育價值觀 回望六年的學前教學經驗,張校友的原動力是來自孩子的那份單純和童真,小孩的句句窩心話:「你今天剪了頭髮,很漂亮呀!」、「老師你不舒服嗎?要帶你看醫生嗎?」都可令她開心一整天。致靖慶幸能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擔當重要的培育角色,而且這亦豐富她自己的生命歷程,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她對幼兒教育的熱誠及使命感。致靖時刻提醒自己: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老師?光是傳授知識還是教學相長?訪問尾聲,她冀與幼師同工分享一些反思:品格需要自小培養,而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就掌握在我們手中。你究竟只是為生計而工作,還是為教育理想而打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