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葵青劇院有一小段路的路德會啟聾學校,是一所提供小一至中六聽障兒童教育的基督教特殊學校。他們的前任校長 – 陳國權校友 –借用失明又失聰的海倫•凱勒一句話表達出聽障人士的困境:「眼瞎把人與物分開;耳聾將人與人隔離。 」他又指出聽障人士非殘疾人,而是語言 (口語、手語) 少數民族。陳校友對特殊教育的看法與何巧嬋校友甚有共鳴之處。
陳校友曾在二零零五年發表文章,指出特殊教育在一般人心目中屬於專門為傷殘 / 弱能人士提供的康復和教育服務,屬「另類教育」或「補償教育」。十年過後,問他這樣的社會觀點發生什麼變化沒有?他表示有進步,如老師教學方面,政策上認為要在處理個別特殊學生時照顧學習、心智、情緒等各方面的需要。認為這的確是在教學需要方面加深了認識,但社會在思維及觀念上並無實質的大改變,仍有空間好好發展。陳校友本身的終極理想是:教育無分類,因教育應該為所有人而設,認為並無所謂特殊學生,只是因應個別學生的不同需要衍生出對教學上的要求。
他特別提到融合教育先導計劃雖然於一九九七年才正式推行,但這理念其實早在七十年代已經引進香港,只是在數十間特殊學校的存在現實之下多年未能落實政策。至九零年代後期,在家長及議員的共同努力下才發生轉機,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香港在這方面做得相當成功,十多年前成績在東南亞僅排在日本後面,不少國家也前來取經。然後,再進步的步伐慢下來了。他覺得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應該是此消彼長的,但當中牽涉學校重組等重大問題。現時是雙軌並行,至於資源在特殊教育方面不減反增。
陳校友表示歐美以多元社會文化之容納性,讓聽障社群各自選擇以口語或手語作為本身及本群使用之語言,使口語社群及手語社群分別存在。在這方面,路德會啟聾學校對聽障教育以開放態度處理,兼重口語、手語、書寫語、聽覺。使口語學習的失敗不至於成為年青人生命中之缺失。可惜本地聽障學童在主流社會壓力、發展偏向及家長要求之下,得不到這樣的選擇權,只能逼於現實學習口語以便適應主流社會。雖然社會現時對手語的認知性已提高,以手語溝通的機會也加強了,卻仍未足以改變整體教育政策。社會資源方面雖有手語字典之出現,配套上如手語訓練及服務仍然嚴重缺乏。他指出弱視人士社群中有代表性名人 (如莊陳有) 能為社群發聲,可惜聽障人士社群中卻欠缺如斯人物替社群爭取權益。然而本地使用手語作為溝通媒介的聽障人士達九千多人,值得社會關注及作為社會議題討論。
1“Blindness separates people from things; deafness separates people from people.” Helen Keller 1880 - 1968
<特殊教育面面觀講座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