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北角鬧市背街住宅群當中的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是一所專收六歲至十八歲中度智障學童的十三班學校。校園環境另一特別之處是港人普遍渴慕的無敵美景就在眼前:學校的感知肌能室外訓練場及操場面對海港,更可遠眺紅磡海濱花園長廊。在如此環境下讓學生作十五分鐘跑步練習,實在有助精力疏導及情緒管理。
在學校工作二十餘年才退休的前校長 – 林小玲校友 – 指出由於地點上的方便,學校每星期安排學生走出學校、走入社區裏去,與街坊們來點互動。這事需要人手眾多,老師及學校同工之外,召集家長們合力協作,以義工身份參與其事,並且易子而教,讓家長也從照顧其他學童的經驗中學習:從學生身上學習,接受孩子的個別性,放鬆緊張心情,減低無助感。讓學生們學習融入社群當中的目標,實在需要家庭、學校、社區及整體社會一環扣一環的協作,缺一也不能成事。
任客席教院講師多年的林校友表示優質教學理想是讓這些學生在學校裏除了熟練常規、穩定行為情緒之外,在學習方面實行生活化,亦同樣注重全人教育。不希望他們成為只知道加減乘除而不懂繫緊鞋帶的港童。讓他們學懂自控自理以外,學習做人的基本禮貌、學懂自重及尊重別人也是教育重點:如在家開飯前幫忙放置碗筷、在外用錢與找續、讓座予老人等等,都是由知識中學習,從實踐中强化的道理。學校因政府資源不足而需特別尋覓附加資源聘用超過五位言語、職業及物理治療師,通過評估找出個別學習進度,再配合家居需要,以口語、非語言交流、身體協調、運動、藝術、音樂、遊戲及最新發展的治療模式等等形式,幫助學生學習溝通、認識新事物、裝備自身。
林校友指出既然從事的是良心事業,學校教師及同工方面的專業培育亦不容忽視:鼓勵想方設法、交流取經、外訪、網上學習最新資訊、上課培訓等等,讓他們在有心有力的情況中發展下去。譬如老師在課室中既要管理學生多變之情緒,又需兼顧參差不齊的能力,難處著實不少。為了提升教員及同工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學校在二零零五年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活化溝通計劃,參與的除了老師,也有治療師、護士、社工、校工等各崗位,以上堂、導修、功課及考核種種方法,認真學習如何與學生好好溝通。之後再由資深教師帶領新來的教師及同工作類似的培訓。
另外在分班方面,林校友主張把學生分成四大組:初小、高小、初中、高中,集合若干數目的學生之後再以個別能力及學習進度分成三級。班級結構使用「包班制」,由同一位老師擔任班主任教導同一班學生三年,同時也負責帶領副班主任及輔助教員,此謂團隊「問責制」。如此下來,老師們漸漸熟悉班中孩子們在能力及學習進度上的差異,教導起來信心亦逐漸培養出來,並且與家長們長時間建立關係。她認為這樣子能夠提供客觀環境、空間與動力,盡量協助教師不斷反思、適應工作、教導學生。並且將心比心:明白孩子需要、體恤家長想法,視挑戰為機會,以期達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學態度。
退休後林校友再投入教育培訓工作,最近為教院實習學生作教學督導的關係,再度進入其他學校,叫她看見教院學生的語言及教學水平,以及各學校在教學、課堂及人事方面的編制,與余李慕芬紀念學校執行的理念接近,在在都對促進智障學生、家長及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以至於鞏固教院畢業生的信心、耐力及發展上有相當大的幫助。她認為是這是學校之間經歷廿多年的交流、互相學習及影響之下的成果,對此她感到欣慰。
林小玲校友亦同時寄望可以重新檢視融合教育,以便對個別性作出靈活安排,讓沒法融入主流學校課程緊逼等狀況的輕度智障學生不至於「一去無回頭」而產生種種問題。至於智障人士就業方面,林校友期待政府釐定弱健比例政策並在政府部門帶頭作出示範作用。
<特殊教育面面觀講座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