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心」校友分享講座系列
特殊教育面面觀‧
何巧嬋校友

走進與粉嶺東鐵站只一街之隔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處身於一間專門接收六至十八歲、輕至中度智障兒童的二十七班學校校舍,之前的想像一掃而空,眼前帶來第一份驚喜:校園寬敞優美、園境綠化環保,色彩繽紛,生趣盎然。一般學校內也能找到的健身場、 籃球場、跑步徑之外,還有交通安全學習區、長城單車徑、歷奇攀架、露天小劇場等活動空間,隨處瞥見學校「培育弱智學子學習發展潛能、提高獨立能力、融入主流社會」的抱負與宗旨。第二份驚喜,就是這現代化佛教校園景象背後的退任校長 – 何巧嬋校友 – 竟然是個基督徒。從一九九四年以校長身份接手重建普光學校,經歷廿一年經營特殊學校教育事業的歲月,十多年前更兩度患上癌疾,郤是越戰越勇,如今仍擔任學校的顧問工作。何校友對於佛教辦學團體能夠包容病後受洗的基督徒留任校長之職多年,覺得是奇妙安排。

悠長三十年教育工作讓她賴以持守不捨的信念是要愛上所做的工作,工作自然就化作肥沃的土壤,為生命力提供源源不絕的養份,迎上每日的衝擊與挑戰,追求卓越的成績。因為她跟繼任校長及團隊並肩携手走過廿年,早有共識生出團隊精神,交棒之後對於學校的前景很是放心。寄望老師、家長、學生本著永不止息的學習心繼續前進,擺脫世俗眼光,不自我限制,建立自信並激發內在潛能,尋求生命的突破,進而追求卓越。至於教院的前路,何校友表示社會認受固然重要,她認為更要緊的是教院明白本身的使命,一直是培養本地大部分優質老師的搖籃,這一點上面已是無容置疑。

被問及對選擇特殊教育工作的教院學生及教育工作者有何忠告時,何校友直接指出必須摒棄頭上的光環,別為自己的愛心自豪,以免不思進取,因為這份工作要求無比耐性,不只要看出智障學生的需要,也要不斷補充本身的不足。愛心只是最低入場券,是起步的動力,非持久戰的能源。因此當堅持多年而動力無以為繼、生命只見壓力及耗損之時,必須要有智慧與勇氣,知所進退,另尋生命軌跡。

何校友十分重現融合教育的觀念,解釋並非只是將特殊教育納入主流教育系統之內,而是不將所謂的另類教育另類學生另眼相看,從而提升一個進步社會的教育理念、突破限制,將教育重新定位;考慮到學生個別需要及步伐不同,仍給予同一課程、同一學習經歷的機會。否則特殊教育制度便流於「照顧」成分多,「教育」意義少,認為重點必須回歸「人」的身上,讓智障學生也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與機會。她指出真正的融合教育並非出於憐憫或基於社會福利,而是讓政府與市民大眾接受能力有別的人也同屬一個社會、一起生活、一同學習。明白這個重要的概念,才能夠理解爭取讓每位智障學生都得到機會,留校延長學習以完成高中學制背後的意義。同一道理,在社會富庶資源充足的客觀環境下,為輕度智障學生仍在爭取而主流學校己推行將近廿載的英語教師計劃(NET),也是出自基本需要之考慮與平等教育之承擔,除訓練學生自理能力之外,也關注到他們處身國際都市需要擴闊謀生語言技能及工作機會,達至培育自立的目標。

只有在社會深層文化的改變底下,因應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對個人價值的看重及對弱能人士關愛的提升,智障學生才能受益成為社會資產而非負累,最終得益者乃是整個社會。

<特殊教育面面觀講座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