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專訪
──遊戲學習自「幼」起 • 范詩祺校友

幼兒教育對於兒童學習及其基本能力發展影響深遠,是全人發展的重要一環。范詩祺校友畢業於教院幼兒教育學系(2009),自高中畢業便立心成為幼稚園老師的她,相信老師對於學生、學校、社會都擔當着重要的角色。她認為學生的學前階段十分重要,在幼兒的時期,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但對於他們來說,正正可能就是影響一輩子的事。由此她相信老師的價值,同時亦決定選擇在一般全人發展前的階段進行教育,投身幼兒教育事業。

范校友在教院畢業後選擇任教一間學生主要為少數族裔的幼稚園。在任教期間,她發覺這群小孩總是社會上被忽略的一群。他們除了父母以外,其次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師,故老師對他們來說舉足輕重。但與此同時,在正規的課堂上,范校友自覺感到力有不逮,不單是老師,而學生大多時都被課程的限制制肘,有時更會被逼按着現今主流的社會方向走,變相扼殺其創意。

有見及此,在任職一年後,范校友開始籌備成立私人教育娛樂機構,提倡學生在「遊戲學習」(learning through play),主導學生在遊戲輕鬆學習,培養從小建立對各事物正確的價值觀。「遊戲學習」的課堂與正規的上課模式不同,當中學生在模擬城市中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他們可以隨意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如律師、醫生、警察、設計師等職業。事實上,最受小朋友歡迎的職業並非消防員、醫生等,反而是物流工人,因為他們喜愛靠個人能力去辛勤工作。「大概這就是小朋友純真的一面,簡單實務的工作是他們所嚮往的,但現實中家長往往都將個人的想法加諸在小朋友的身上,令小孩逐漸失去原來的想法和興趣,這是我們需要改變的。」范校友說道。

令范校友最難忘的是一群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受到慈善團體的資助,他們獲邀參觀范校友任職機構。當他們首次踏進模擬城市的場地時,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看着這華麗的城市,這令范校友感到非常驚訝。在遊戲完畢後,每位小朋友可憑自己在城市中「工作」所賺取的金錢換取不同等級的禮物。范校友留意到其中一位小女孩本來有十元,但她的朋友想向她多借五元來換取一本簿,那小女孩二話不說將五元送給朋友,而剩下的五元則換取一粒糖果,送給她的弟弟。縱使在現今物質豐富的社會,也不是人人能願意與別人分享;反之,一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小孩,卻能如此慷慨。這一切,范校友全都看在眼內,深感小孩的成長不在於物質的多寡,而在於內心是否感到富足。固此,范校友更加堅信價值的培養是小孩子成長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同時小孩在玩樂的過程中,只要給予適當的教育,這對於他們長遠的發展會有着深遠的影響。

范校友在幼兒教育路上,獲得她於教院求學時的啟蒙老師鄭佩華博士用心教導,從中獲益良多。鄭博士是「遊戲學習」方面的權威,在范校友發展遊戲學習的過程中,鄭博士常提供寶貴的意見,分享遊戲學習當中的價值,讓范校友得到啟發。除此之外,范校友亦特意感謝鄭博士昔日在大學時期的照顧。「鄭博士是一位十分關心學生的老師,教導我們一群剛進大學的大一學生就如照顧自己的子女一樣」她說道。范校友憶述當年大家有幸一起到上海觀課,但當時知道部分的同學都是第一次乘搭飛機,心情十分緊張。鄭博士在旅程中從旁指導,提示他們該是時候學會自立。在鄭博士的循循善誘下,同學從上海回來後瞬間「長大」不少。另外,范校友亦籍此機會感謝龐維新等眾善長,包括社會賢達、幼兒工作前輩及校友支持教院學生發展,令她與一眾同學獲得遠赴笈澳洲遊學的機會。范校友直言這是另一個讓同學們「蛻變」的寶貴歷程,她更體會到教師及學校對學生的影響深遠。

范校友相信凡作為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縱然是年紀幼小的學生,他們仍然能有無窮的創意,發揮成年人意想不到的創造力。成為幼兒老師,讓范校友獲得無可預計的滿足感和樂趣。這一份滿足感來自每一個與學生共處的課堂、來自一群活潑率真的學生、來自與家長互信的關係。即使學生畢業多年,范校友現與學生和家長都時有聯繫和聚會。可見不管過了多久,這關係仍不會改變,皆因彼此都抱著一份信任和關懷。范校友謙言自己至今尚未能成為一位成功的好老師。她認為一位老師除了需具備充足的教學準備外,更應該心存有一份對社會的承擔。同時她亦勸勉學弟妹要懷有一顆教育的心,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育一直薪火相傳下去。

(右二)范詩祺校友


教院幼兒教育學系鄭佩華博士和范詩祺校友


小記者劉嘉麗同學(教院中文教育四年級)和范詩祺校友